精彩点评:
赵老师的神态描写读悟评改课,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写作素养提高是很明显的。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一写三读”的梯次性拿捏得比较到位。
“一写三读”,不是量的积累,最重要的是“三读”的梯次性。简单说,就是“三读”各有各的任务,三个探究任务由低到高,曲径通幽。同伴作品,启发学生找准部位,细致写出神态的变化,准确使用动词、形容词,巧用修辞。这属于一般性的技巧,是可以看得见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术”的层面。这个层面的读、评、悟是不可缺少的。同伴作品与自己的水平相比差不多,容易激发起学生“欲与同伴试比高”的想法。再读老师作品时,就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了,老师作品不仅仅是表现在水平高,更体现在观察更细腻,并且不仅仅限于观察,而是加上了合理想象。这就接近于“道”的层面了。前面这“两读”梯次分明,学生在读了同伴作品后已经收获很大,再读老师作品又有更高层次的收获,这就是“一写三读”梯次感带来的效果。但进一步达到“道”的境界,还是在读名家作品阶段。赵老师对《范进中举》这个片段的选取是很用心的,这个片段综合了各种描写方式,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感受到神态描写与其他各种描写方式综合运用带来的表达效果。
到此为止,“一写三读”凸显出了很强的梯次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在场的学生,从一开始读同伴作品起,历经读老师作品,再读名家作品,是不是一直处于“发现”的兴奋状态中呢?我想是这样的。我认为,让学生在课上处于不断的“发现”状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这节课就已经走向了成功。有了这个环节的成功,后面的学以致用,不论是修改同伴作品还是自己的随笔,还有后面的展示、评点,也就顺理成章地走向了成功。
学科网AI研修公众号
学科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