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名师专访系列:“90后”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三阶段进化史
【对谈名师】
受访者:朱建邦
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初高中6年大循环英语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英语教研组长,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 “四有”教师。主持、参与全国,北京市、区级科研立项 10 项,参编著作 5 部,多次承担各类国家、市区级公开课展示,多篇论文获得市区级一等奖。
采访者:吴熳
学科网英语研修负责人,英语教师培训师,华中师范大学本硕,在British Council 90周年大会做为培训师代表主讲《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拓宽英语课堂边界》。“明师说”教师教育丛书”主编,包括《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化全国中小学30个案例精选》、《中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30个案例精选》、《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30个案例精选》、《让新课标在英语课堂真实发生》《30个欧美英语教学案例精选》(听说读写篇)、(词汇语法篇)《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30个教学案例》、《英语课堂中的创意与巧思》《中国英语教育新观察“双减”背景下30个案例精选》等共12本图书。
【访谈内容】
朱建邦老师在吴熳对谈的专访中分享了自己从新任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的过程。
入职八年来,他经历了从适应学情到胜任教学,再到较为成熟的几个阶段,
其中前三年主要精力放在班级教学和班主任管理上,通过这些实践获得了关于教学的基本感知和直观经验。朱老师强调,在这个阶段,急求科研或教研成果并不现实,先站稳讲台。
教师成长:从教学到命题的探索与成熟
在教师成长的第二阶段,他通过前三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了足够的自信,开始走出学校,积极参与区级教研活动。这一阶段,专注于命题方向的研究,通过拆解中考和高考真题,不断模仿和反思,显著提升了教研能力。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求教,大量阅读教学与考试相关的杂志和资料,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最终在区级命题工作中取得显著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一阶段的成长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区内教学师傅等的帮助。
从班主任到专业成长:一个教师的三个阶段
朱老师详细描述了从担任班主任到专注教研,再到寻求专业深化的三个阶段。在没有孩子时,他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和教研,有了孩子后,工作时间调整为晚上十点后,形成了熬夜的习惯。近期发现,熬夜对教研效率有所提升,但也意识到需要更大平台和与行业顶级人物的交流来推动专业成长。最后强调了热爱教育是克服挑战的前提。
朱老师的创新大单元教学法
今年合作录制初中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时,朱老师作为海淀区的学科带头人,提出了一种创新大单元教学法,尤其在设计动物园地图单元中,他建议将每节课的内容都围绕最终目标设计,而非机械地按步骤走流程。这一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听说、发音到阅读写作,每节课都为最终目标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教研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建邦老师的教学成长和关键抉择
在教学成长的过程中,建邦老师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教学”、“教研”和“教育”。
教学与命题:从教学实践到批判性思维的进阶
对话围绕教学和命题两个关键阶段展开。在教学阶段,关键词是以中高考为导向,通过逆推教学策略,确保每一节教学都能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入第二阶段,从批判性地分析和比较各地的命题,到扩展到教材版本的对比,视野和深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育、教研与技术的深层次思考
随着教研深度的推进,教育体系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单纯关注技术层面可能产生偏差,而更深层的根本性思考对于技术应用至关重要。此外,保持“空杯”心态,不断接受新思潮和重塑教育形态,被视为避免被淘汰和持续进步的关键。
AI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范式的未来转变
自从ChatGPT的出现,世界已经无法回到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状态。在AI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强调了教育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同时,讨论还涉及了AI对教育的冲击,包括教学方法、学术诚信、以及如何在新时代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素养。
AI对教育及教师角色的影响与未来展望
AI在生成教案、个性化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能力突出,引发对教师职业必要性的反思。朱老师表达了对本体论危机的感受,认为教育的核心可能在于人与人的情感连接,AI的作用在于辅助而非替代。强调了英语教育的人文属性,指出社交媒体在展现个人真实面貌和促进人际连接方面的作用。讨论了全人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将其融入英语教育的可能性。
打破舒适区,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成长中,主动沟通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内向和被动性格的人来说。通过与行业专家和领军人物的交流,可以产生新的见解和灵感,避免自己摸索时走弯路。在北京这样人才荟萃的城市,主动打破舒适区,与他人交流学习,是他职业生涯中做出巨大跃迁的关键。